回首頁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mail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傳染性漿膜炎/雷氏桿菌症
建立日期: 2015/08/05
更新日期: 2017/01/25
疾病代碼: DIS00027
作 者: 楊欣茹、陳秋麟
中文病名: 傳染性漿膜炎/雷氏桿菌症
英文病名: Infectious serositis/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細菌
2. 學名:傳染性漿膜炎 (Infectious serositis)、雷氏桿菌症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
3. 傳染途徑:經由呼吸道及傷口感染,尤其是腳部傷口。在火雞推測可由節肢動物媒介傳播
4. O.I.E狀況:非表列
5. 通報動物傳染病:否
6. 人畜共通:否
7. 病原摘要:


雷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不具運動性、不產生芽孢之桿菌,鏡檢下可呈雙極濃染,oxidase及catalase 陽性,血清型眾多,目前至少有21種血清型,且各血清型間幾乎無交叉保護力。台灣流行之血清型主要為第1、2、6及10血清型。

8. 疾病特性:
本病主要在幼鴨和幼鵝造成急性或慢性的敗血症,可造成高死亡率,以造成纖維素性心外膜炎、肝包膜炎、氣囊炎、乾酪性輸卵管炎和腦炎為特徵,耐過的水禽可見低飼料換肉率及低生長速率 ,並且可在健康無症狀的鴨隻,鵝隻,喉頭黏膜分離出本菌,屬於伺機性病原,不良的環境或其他疾病的發生容易誘發本病的爆發。

9. 流行病學:
(1)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
(2) 潛伏期2-5天,死亡率5-75 %,發生率則可更高。
(3) 發病的嚴重程度會受菌株毒力、宿主年齡及感染途徑影響。
(4) 年齡越大的水禽感受性越低,但成年的水禽呈不顯性感染時,可排菌至飲水、飼料及環境中。
(5) 本病在同一禽場或同一批禽群中,每次爆發感染的血清型可能不盡相同,亦可能同時感染兩種以上血清型。
(6) 本病的爆發最先發生在鴨與鵝,而後來也有火雞爆發本病的報告。此外,在雉雞、雞、珠雞、鵪鶉、鷓鴣、鷗、虎皮鸚鵡、海鳩及豬皆有分離出本菌的報告。
(7) 1-8週齡鴨隻有高度感受性,5週齡以下的鴨隻在出現臨床症狀後的1-2天內即會死亡,較大的鴨隻則可存活較久。本病在種鴨很少發生。
(8) 本病常感染2-3週齡之幼鴨、4-8週齡之幼鵝。
10. 臨床症狀及解剖病變:
感染之水禽主要可見精神沉鬱、眼鼻分泌物增加、輕微咳嗽和打噴嚏、綠色下痢便、共濟失調、斜頸、頭頸部震顫及昏迷等。病禽會死亡或迅速消瘦,恢復的病禽會呈矮小。解剖病變特徵為多重器官之纖維素性漿膜炎,尤其在心外膜、肝包膜及氣囊,脾臟可呈腫大和斑駁樣,偶可見鼻竇內有化膿性滲出液或輸卵管有乾酪性滲出液。慢性型的感染則主要見於皮膚下或關節,皮膚病灶可在下背部見到壞死性皮膚炎。
預防控制方法: 1. 當發現水禽群有異狀時,請獸醫師進行診斷。
2. 本菌由於血清型眾多,且不同血清型間無交叉保護作用,因此疫苗效果有限。
3. 感染可給予具敏感性之抗生素,如lincomycin、streptomycin及ampicillin等,但較建議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投藥,以減少抗藥性之產生。
4. 由於本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嚴重,實施生物安全措施、良好的飼養管理和環境清潔衛生才是預防本病的根本之道。
5. 施打疫苗。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 林茂勇、許鈺輝。傳染性漿膜炎。引自:林茂勇、宋華聰。禽病診治第二版。台北,藝軒,186-187,2006。
2. 陳燕萍、李淑慧、蔡向榮。2008年至2012年台灣水禽雷氏桿菌血清型別調查。家畜衛試所研報 48:21-28。2013。
3. Ruiz JA and Sandhu TS.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 In: Glisson JR, McDougald LR, Nair V, Nolan LK, Suarez DL, Swayne DE. Disease of poultry, 13th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Ames Iowa, USA, 823-828, 201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