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mail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壞死性腸炎
建立日期: 2017/09/11
更新日期: 2017/09/12
疾病代碼: DIS00049
作 者: 范揚棋、蔡向榮
中文病名: 壞死性腸炎
英文病名: Necrotic Enteritis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細菌
2. 學名: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
3. 傳染途徑與發病原理:

本病由感染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製造的毒素所引起。一般在土壤、淡水及正常禽類的腸道和家禽的排遺中可發現產氣莢膜梭菌,所以不認為壞死性腸炎本身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產氣莢膜芽胞梭菌本為禽類腸道的常在菌叢之一,與複雜的其它菌叢生態共同組成腸道的環境。產氣莢膜梭菌可見於健康家禽的小腸部位,但是並不會致病。通常需要一項或更多之危險因子才會使本菌侵入宿主並存活,這些因子包括不清潔的環境、批次間之污染去除不完全、維生素E及硒缺乏、其他疾病(例如包涵體肝炎、傳染性華氏囊病)、雞隻日齡(與免疫和抵抗力有關)、腸粘膜之障礙(例如球蟲病及其他感染症、飼料) 、腸蠕動降低(飼料、感染症)、腸內菌叢的變化(磺胺劑、抗生素藥劑之使用、飼料添加物)、抗病力低落(環境、營養、緊迫、育種改良、感染病) 、當小腸內環境的條件發生變化時,產氣莢膜梭菌數量會增加,會產生過量毒素導致疾病發生。雞隻體內若具有高毒力或含有高菌量的梭菌菌株則會造成嚴重的感染。


4. O.I.E狀況:非表列 (Non-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否
6. 人畜共通:是
7. 病原摘要:

本菌為革蘭氏陽性、絕對厭氧桿菌,呈大型桿狀,於血液培養基呈現典型雙層溶血型態,本菌能形成芽孢,因此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芽孢對化學消毒劑及環境變異抵抗力很強。本菌所產生的孢子在水、土壤、飼料、糞便排遺中以及其他環境內隨處可見。產氣莢膜梭菌在人類造成壞疽及食物媒介性的胃腸道疾病,在其他動物也常造成胃腸道疾病。產氣莢膜芽胞梭菌菌株一般主要由其所分泌的四種主要毒素(α、β、ε及ι)而被分類為五種毒力因子分型(A ~ E)。



8. 疾病特性:
一種細菌毒素所引起,主要發生在幼齡雞的一種急性非接觸傳染性感染病,以小腸之粘膜壞死,感染雞隻迅速衰弱及死亡為特徵。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影響養禽業經濟效益的重要疾病,它可導致快速生長的肉雞死亡、生產性能降低及墊料品質下降等。產氣莢膜芽胞梭菌是雞隻一項重要的病原,以A及C型為主,其產生之α及β-Toxin造成小腸壞死的主因。
急性的感染及發病造成白肉雞的壞死性腸炎,因而造成死亡且有大量的經濟上損失,尤其常發生在白肉雞上市前的最後一週,除了急性發病之外也可能引發次臨床的症狀,包括破壞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消化不良及吸收不良,造成增重的下降及飼料的耗損。一般認為腸道菌量在105~108 CFU/g甚至以上時會對腸道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傷,相較之下腸道內容物的含菌量在105 CFU/g 以下時較不易對腸道造成損傷,臨床症狀也較輕微或正常。研究指出造成雞隻嚴重臨床症狀的產氣莢膜芽胞梭菌量在107 ~ 108 CFU/g。


9. 流行病學
(1) 壞死性腸炎於1961年首次於英國報導。主要見於3週齡左右肉雞,但也可發生於蛋雞和火雞。壞死性腸炎的特徵是腸道(尤其是小腸)粘膜壞死。
(2) 壞死性腸炎不會在禽隻之間直接傳播。在其他他發病誘因存在下,有助於產氣莢膜梭菌的繁殖及毒素的產生。這些誘因包括各種飼料成分,例如高蛋白質的魚粉及所謂的黏性穀物,如黑麥、大麥、燕麥、黑小麥和小麥。球蟲病或攝入粗糙、纖維性墊料也會損壞腸黏膜,可使病情惡化。
(3) 壞死性腸炎主要是在墊料上飼養的2~5週齡小肉雞中及7-12周齡的火雞上的疾病,但在墊料上和籠養蛋雞中及火雞中也可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可以很高。
(4) 白肉雞因壞死性腸炎的死亡率約在2 % ~ 10 % 之間,嚴重時可高達50 %,產蛋雞死亡率也可能達7 %

10. 臨床症狀及解剖病變:
本病在開始時可見到病雞失去食慾,以及排出赤褐色至黑褐色可能帶有血液的糞便。死亡率約5~15%。本病在雞群間傳播快速,如未予治療時之病程約10~14天,如以適當的投藥可迅速控制本病。常見的臨床症狀如精神沉鬱、羽毛脫落、下痢及降低飼養效率。近年來由於大量使用抗微生物藥品導致典型壞死性腸炎的臨床症狀並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次臨床不顯性的感染,大多僅可見雞隻成長的效率下降。

急性死亡的禽隻可見嚴重壞死性腸炎,次臨床症狀僅在腸黏膜上可發現局部性壞死,偶爾與肝炎或膽管炎一起發生,肉眼可見肝臟蒼白或腫大,起因可能是因產氣莢膜芽孢梭菌量增加導致其透過膽管逆行性感染肝臟。

在解剖病變上大多集中於小腸部位,從十二指腸到空腸及迴盲腸均可見,輕微病變大多可見腸壁變薄,較嚴重的臨床上的壞死性腸炎則有在小腸部位呈現多發局部廣泛性的黏膜壞死,會覆蓋上一層棕黃色的偽膜,腸腔內易充滿氣體,也常有球蟲混合感染。

典型的早期顯微病變在低倍視野下觀察黏膜上皮細胞間可見到廣泛性的水腫,黏膜固有層的結構改變,嚴重時可在高倍視野下觀察到黏膜上皮細胞間有大量炎症細胞如異嗜球浸潤及黏膜顯著充血。進入到感染後期,則可見到嚴重瀰漫性的多發局部性壞死,常可見大量死亡的腸細胞散落於絨毛附近,甚至無法見到絨毛的完整型態,偶爾可見由壞死脫落的腸道組織碎片及壞死的細胞碎片所形成的偽膜。嚴重時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桿菌團塊出現在黏膜表面。
預防控制方法: 1. 去掉魚粉、用玉米代替粘性穀物和增大穀物的顆粒或使用整粒穀物可幫助減少發病率。
2. 主要靠衛生管理。一旦發生本病,應將感染雞群淘汰,對雞舍進行徹底的清洗及消毒,定期清潔和消毒禽場設施,使用乾淨較厚的墊料,在飼料或水中使用有機酸並使墊料酸化也有幫助減少本病發生。
3. 控制好禽場之球蟲症,可有效減少本病發生。
4. 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probiotics)製劑。
相關圖片:
A)同時感染球蟲病的7週齡肉雞之輕度至中度壞死性腸炎。可見充血和黏膜的瀰漫性壞死與多發性潰瘍灶。 (B)瀰漫性凝血的火雞腸黏膜壞死。深層活的黏膜組織與充血的區域與出血、炎症壞死的腔內黏膜組織有明顯之分界。(C)肉雞的嚴重壞死性腸炎。 可見特徵性“土耳其毛巾樣”的壞死性偽膜覆蓋於腸黏膜上。(D)由艱難梭菌引起6週齡鴕鳥的壞死性腸炎。可見嚴重的瀰漫性凝血壞死,可與活組織中出現急性的炎症區域分界。並可見許多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位於壞死和活組織的交界面。圖片來源:Disease of poultry, 13th ed.
小雞壞死性腸炎之特徵性土耳其毛巾樣外觀黏膜。
參考文獻: 1. Opengart K and Songer JG. Necrotic Enteritis. In: Swayne DE, Glisson JR, McDougald LR, Nolan LK, Suarez DL and Nair V. Diseases of poultry, 13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Ames, Iowa, USA, 949-953, 201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