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mail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火雞出血性腸炎
建立日期: 2017/09/11
更新日期: 2017/09/12
疾病代碼: DIS00032
作 者: 范揚棋、蔡向榮
中文病名: 火雞出血性腸炎
英文病名: Turkey Hemorrhagic Enteritis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病毒 (Virus)
2. 學名:火雞出血性腸炎(Turkey hemorrhagic enteritis)
3. 傳染途徑:
主要經由消化道,口、眼結膜與排遺或被汙染的環境直接接觸傳染。

4. O.I.E狀況:非表列 (Non-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否
6. 人畜共通:否
7. 病原摘要:

本病毒為第2型腺病毒,不具封套的雙股 DNA 病毒,呈二十面體結構,直徑約為70〜90 nm。本病毒對乙醚、氯仿及酸具有抗性,對溫度抵抗力較強,70℃加熱1小時,37℃潮濕環境中4週或4℃乾燥下可存活6個月。與同屬於同一病毒屬的雉雞的大理石脾臟病 (Marble spleen disease, MSD)及雞腺病毒相關之脾腫大症(Avian adenovirus splenomegaly, AAS)抗原性很相近,並有良好之交叉免疫性。

8. 流行病學:
火雞的出血性腸炎於1937年在美國首次被報告,至1960年漸漸成為區域性的流行,目前本病在全世界各國皆有發生。本病毒的自然宿主為火雞、雉雞及雞,其他鳥禽或許會感染,但病灶只限於上述三種禽類,主要發生在7~9週齡的火雞,而3週齡以下及成雞不會發生。本病之潛伏期為6-10天,死亡率1-60%。

9. 致病機制:
與具感染性之排遺,經口腔或泄殖腔途徑直接接觸火雞進行傳播。病毒在濕潤的環境中或具感染性之排遺的懸浮液中可保持活性達數周。受污染的墊料中及爆發過該疾病的房舍中可能再次發生。除了機械媒介之外,藉卵傳播的方式在本病毒尚未被證實。本病之病原性尚無定論,此病毒株於淋巴樣組織中增殖而造成禽隻免疫抑制,進而導致細菌、病毒及黴菌的二次性感染。

10.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 臨床症狀:
本病引起火雞急性爆發性疾病,於24小時內出現的症狀,包括精神沈鬱、血便和死亡。在瀕死和死亡禽肛門周圍的皮膚和羽毛上常含有血糞便。如果在這些雞的腹部稍加壓力可從肛門擠出相同的血便。

 肉眼病變:
發病死亡的幼火雞通常因大量失血而外觀蒼白,但其生長良好,嗉囔中可能含有飼料。小腸腔內充滿血性滲出物,腸黏膜充血、潮紅,黏膜表面覆蓋有黃色、壞死性纖維素偽膜。脾臟則可見腫大、質地變脆,呈大理石或斑駁樣。死亡禽隻的脾臟可能因失血隨後收縮導致萎縮。肺臟充血,其他的器官呈蒼白色。肝臟腫大、心肌、腺肌胃交界處及脾臟等組織均有點狀出血點。

 顯微病變:
主要的病變在淋巴網狀系統及胃腸道系統。脾臟白髓增生,網狀細胞壞死可見淋巴球浸潤及核內包涵體。腸管黏膜嚴重鬱血,絨毛上皮細胞壞死脫落,絨毛頂端出血,黏膜固有層有炎症細胞的浸潤。腸道的出血似乎是從血管中滲漏出來,這是因血管內皮細胞的崩裂瓦解而非破壞毀滅所造成,並可見完整未被破壞之紅血球。腸管的病變以十二指腸為主,但病變在前及後段的腸胃道皆可出現。除淋巴及胃腸道外,肝臟、骨髓、周邊血液白血球、肺臟、胰臟、腦及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皆可見有包涵體出現。
預防控制方法:  適當的防疫計畫
 生物安全及飼養管理:
 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消毒禽舍,出入場舍時須消毒並穿戴手套及雨鞋。
 環境的衛生控制(以漂白水消毒)或空欄一週以上及使用商用之疫苗。
相關圖片:
病雞之脾臟較正常脾臟腫大2〜4倍,可見瀰漫性斑點或大理石花紋
病雞脾臟可見巨噬細胞的染色質及核在細胞邊,核內可見特徵性嗜酸性核內包涵體。
小腸可見嚴重黏膜層充出血,絨毛上皮細胞壞死脫落。
參考文獻: 1. Pierson FW and Fizgerald SD. Aviadenovirus (Hemorrhagic enteritis and related infections). In: Glisson JR, McDougald LR, Nair V, Nolan LK, Suarez DL, Swayne DE. Diseases of poultry, 13th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Ames Iowa, USA, 309-316, 201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