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mail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家禽披衣菌症
建立日期: 2017/09/12
更新日期: 2017/09/12
疾病代碼: DIS00060
作 者: 范揚棋、蔡向榮
中文病名: 家禽披衣菌症
英文病名: Avian Chlamydiosis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細菌
2. 學名:家禽披衣菌症(Avian Chlamydiosis)
3. 傳染途徑:
感染鳥類可由排遺與鼻分泌物排出菌體污染了環境,包括水禽活動的水域。鳥類的感染途徑主要為吸入性感染,但亦可經口食入感染。帶有大量菌體的排遺或分泌物在乾燥後,病原體便在空氣中懸浮,而容易被人或其他鳥類吸入而感染。由疫區輸入供為觀賞用的野生鳥類也為重要的傳播來源。人類主要是經由患病鳥禽污染的環境及空氣,吸入病原體或與病鴿直接的接觸而感染。

4. O.I.E狀況:非表列 (Non-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否
6. 人畜共通:是
7. 病原摘要:

本病又稱鸚鵡熱(Psittacosis)或飼鳥病(Ornithosis),病原為鸚鵡披衣菌 (C. psittaci)係一種寄生在細胞內的絕對細胞內寄生菌。披衣菌亦稱壁衣體。本菌之細胞壁含有大量脂肪,因此對脂溶劑及清潔劑敏感。本菌可以血清型特異性單株抗體至少區分成 A-F、M56與WC八個血清型。目前以禽鳥 ompA 基因分型的方法,尚可多檢出E/B基因型。披衣菌在糞便/排遺中與墊料中可存活達30天,但是暴露在紫外線下三分鐘即死亡。
披衣菌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形式:原生小體、網狀體和中間體。原生小體是細菌的感染形式。它是一個電子緻密的小球狀體,直徑為0.2~0.3μm。其特徵是有一個高電子緻密的類核,位於邊緣並清楚地與電子緻密的細胞質分開。在進入宿主細胞後,原生小體轉變成網狀體,它是細胞內的活性代謝形式。網狀體的直徑約0.5~2.0μm,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成熟後為新的原生小體。在這個過程中,可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直徑約為0.3~1.0μm的中間體。

8. 疾病特性:
家禽及野禽為本病的天然宿主,家禽中,它在火雞和鴨中最常見。鸚鵡披衣菌能感染大部份的鳥類及哺乳動物,共有159種家禽與野生鳥類、水鳥和候鳥曾被發現可自然感染本病,這些鳥類許多屬於鸚鵡科,另外鴿子、鴨、火雞及雞也常感染本菌,感染禽鳥類大部份呈現不顯性感染,並會持續於眼、鼻分泌液及排遺中排菌。在所有鳥類中,鴿子是最常被感染的鳥種,並可藉由在飛行中排的排放而散播病原,污染環境。
本病一般造成染病禽隻呼吸道症狀,感染強毒株可導致一定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病變包括在火雞的氣囊炎、心包膜炎、肝包膜炎和鼻炎,在鴨主要引起是結膜炎。雞的臨床症狀和病變的目前尚未有研究記載。本病對家禽業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特別是火雞養殖業。
本病可傳播給人,被稱為鸚鵡熱。人是本病的機會宿主。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極其少見,僅見護士因照顧鸚鵡病患者而發生感染的病例。

9. 流行病學
(1) 本病分布地區:為世界性分布 ; 動物的發生情形:共有159種家禽與野生鳥類曾被發現可自然感染本病,這些鳥類一半以上屬於鸚鵡科。另外鴿子、鴨、火雞及雞也常感染本菌。
(2) 人類的發生情形:通常為散發性,常發生在曾與鸚鵡接觸的人。在家禽屠宰場或禽病診斷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可能因與火雞、鴨等家禽接觸而感染造成職業病。
(3) 主要通過吸入污染的空氣或攝入污染的飼料和水傳播。可接觸傳播及亦有研究指出可垂直傳播。本病也可以藉由體外寄生蟲傳播。成年鴿、鸕鷀、蒼鷺、白鷺等哺育後代受污染的反芻食糜料,猛禽獵食受污染的畜體則是其他傳播模式。
(4) 潛伏期約為5~10天或更長。

10. 臨床症狀及解剖病變:
大部份的鳥類感染本病皆為不顯性的潛伏感染。通常只有在禽隻緊迫下,引起免疫低下時才會出現臨床症狀。依據感染禽隻的種類和年齡、不同毒株和是否併發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會有所不同,但一般在1~20 %之間。在鴨子和鸚鵡中曾見到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80%和30~50%。
發病禽隻的臨床症狀並無特異性,包括發熱、下痢、厭食、食慾減退、消瘦及呼吸緊迫等。常見有結膜炎,由單純的結膜充血到壞死性結膜炎,全眼球炎不等嚴重程度都可能發生。病禽死後剖檢可發現覆蓋纖維素性滲出物之胸膜炎,肺部有水腫或充出血,肝臟腫大。鸚鵡類常見脾臟腫大,火雞常見心包膜炎及心肌炎,並常見與大腸桿菌、鼻氣管鳥桿菌、黴漿菌或禽肺病毒的併發感染。家禽主要發生在鴨與火雞,雞隻的病例很少見。
組織病理學下可見急性期從輕微到嚴重的纖維素性炎症反應或亞急性到慢性炎症反應,病灶區有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
人的症狀包括忽然發熱、畏寒、流汗、肌肉疼痛、厭食及頭疼,部份病例造成非典型肺炎,並可能發展成支氣管肺炎。
預防控制方法: 1. 由於許多野鳥都為本病的宿主,所以要完全撲滅本病可能性並不大。目前亦無有效的疫苗可供控制本病之用。生物安全是預防本病最重要的方法,應預防禽鳥與潛在的保菌動物或病媒接觸,例如寵物鳥、野鳥、囓齒類與節肢動物。
2. 可在鳥類可在飼料中添加四環素來預防或治療。鸚鵡或其他鳥類在運輸前後可在飼料中添加0.5%氯四環素,連續投與45天。對疫區鳥類應實施嚴格的檢疫,對於病鳥或疑似患病鳥隻應予燒毀處理。
3. 人是本病的機會宿主,通常為散發性,病患應立即予以隔離,追蹤其感染來源並加以處理。在家禽屠宰場或禽病診斷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可能因與火雞、鴨等家禽接觸而感染造成職業病,應作好防護的安全措施以避免感染。
相關圖片:
(A) 實驗感染基因A型鸚鵡熱菌株之鸚鵡心臟,可見心包囊內漿液性液體與纖維蛋白。 (B) 火雞感染鸚鵡熱,可見結膜炎與淋巴球和異嗜球浸潤與上皮空泡化及增生。 (C) 實驗感染基因A型鸚鵡熱菌株之鸚鵡氣囊,可見增厚之氣囊與纖維蛋白。 (D) 火雞感染鸚鵡熱,可見充血的肺與淋巴細胞的浸潤(箭頭A)和擴張的支氣管和初級支氣管(箭頭B)。
火雞感染鸚鵡熱,可見纖維素性壞死性氣囊炎。 圖片來源:Diseases of poultry, 13th ed.
參考文獻: 1. Vanrompay D. Avian Chlamydiosis. In: Swayne DE, Glisson JR, McDougald LR, Nolan LK, Suarez DL and Nair V. Diseases of poultry, 13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Ames, Iowa, USA, 1055-1068, 201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