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mail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BYD病毒感染症
建立日期: 2017/09/12
更新日期: 2017/09/12
疾病代碼: DIS00058
作 者: 范揚棋、蔡向榮
中文病名: BYD病毒感染症
英文病名: Baiyangdian (BYD) virus Infection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病毒 (Virus)
2. 學名:BYD病毒感染症(Baiyangdian, BYD virus Infection)
3. 傳染途徑:
本病的傳播途徑目前尚未有定論。
本病發生時常可見鴨舍中的一欄或少數幾欄鴨首先出現食慾減退、採食和產蛋量下降, 1~2 日後發展到整棟鴨舍,並迅速蔓延至鴨場的其他棟舍。推測可能經由水平傳播,經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重要傳播途徑。黃病毒屬(Flavivirus)的大部分成員既可經蟲媒傳播,又可水平傳播,所以亦不可排除本病毒可通過吸血昆蟲、蚊蟲傳播的可能。

4. O.I.E狀況:非表列 (Non-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否
6. 人畜共通:否
7. 病原摘要:

本病毒為具封套的單股正鏈 RNA 病毒,呈球狀結構,直徑約為45~55 nm,基因體大小為10.9 kb。病毒對乙醚、氯仿及酸、熱敏感,對雞、鴨、鵝、鴿及及哺乳類動物紅血球皆不具凝集性。可在鴨胚胎、雞胚胎、鴨胚纖維芽細胞和多種哺乳動物細胞株中繼代。經尿囊腔接種鴨胚後3 ~ 5 日 可造成鴨胚胎致死。病毒感染纖維芽細胞培養可引起明顯的細胞病變,表現為細胞圓縮和脫落。感染細胞單層H & E染色可見細胞破碎,並有大量嗜伊紅色顆粒。

8. 流行病學:
本病自2010年4月在中國個別地區的鴨場發現以來,迅速擴散到其他主要養鴨地區,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蘇、江西、廣東、廣西、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均有發生。發病鴨群以蛋鴨和種鴨為主,幾乎所有品系的鴨隻皆具感受性。

9. 致病機制:
本病毒之致病機制,目前尚未有定論。

10.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 臨床症狀:
自然感染病例主要見於產蛋鴨群,但育成鴨也可感染並發病。感染鴨群首先出現為食慾減退、採食量下降,嚴重者在2~3日內降至原來的1/3~1/5,部分病鴨呈現食慾不振,食慾廢退。發病鴨群持續2週左右,食慾及採食才逐漸恢復,隨著感染鴨群的日齡、飼養條件和管理因素的不同,採食量的恢復速度有很大的差異。
伴隨著食慾減退、採食下降,鴨群產蛋率急速下降,產蛋高峰的鴨群產蛋率在3~5日內可降至10%以下,甚至完全停產。部分感染鴨可見排綠色下痢便,少量鴨會有神經症狀,驅趕病鴨時,可見頭頸抽搐、共濟失調,甚至癱瘓。鴨群的死亡和淘汰率增加,為5%~30%不等。

 肉眼病變:
產蛋鴨或種鴨感染後剖檢的特徵性的肉眼病變見於卵巢,表現為卵泡充出血。初期可見部分卵泡有出血點或出血斑,隨著病程的發展,卵泡嚴重的出血和變性,卵泡破裂和腹膜炎,部分病例可見有脾臟腫大。

 顯微病變:
組織病變主要為卵巢出血,卵泡發育停止、閉鎖或壞死崩解,可見大量大小不等的圓形或顆粒狀嗜伊紅性小體,充滿已壞死崩解的卵泡或卵泡間質間。有神經症狀之病鴨於腦組織可見小膠質細胞浸潤,腦膜充、出血、單核炎性細胞浸潤。
預防控制方法:  適當的防疫計畫:目前尚無預防該疾病之疫苗可供使用,相關疫苗正在研製當中。
 生物安全及飼養管理:
 盛裝蛋及幼雛的紙箱避免重複使用
 避免已感染過的家禽與健康家禽混養
 避免重複使用針頭
 注意環境衛生,改善鴨舍的飼養環境,降低飼養密度,調整適當鴨舍的溫度、濕度和合理通風,清除傳播媒介之病媒蚊,定期消毒禽舍,出入場舍時須消毒並穿戴手套及雨鞋
相關圖片:
(A)正常蛋鴨卵巢。(B)產蛋鴨感染後剖檢的特徵性的肉眼病變可見卵巢卵泡充出血、出血斑,卵泡嚴重的出血、卵泡破裂。(C) 組織病變主要為卵巢出血,卵泡發育停止、閉鎖或壞死崩解,可見大量大小不等的圓形或顆粒狀嗜伊紅性小體,充滿已壞死崩解的卵泡或卵泡間質間。(D) 有神經症狀之病鴨於腦組織可見小膠質細胞浸潤,腦膜充、出血、單核炎性細胞浸潤。 圖片來源:1. PLoS One. 2011 Mar 24;6(3):e1810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8106.
參考文獻: 1. Su J, Li S, Hu X, Yu X, Wang Y, Liu P, Lu X, Zhang G, Hu X, Liu D, Li X, Su W, Lu H, Mok NS, Wang P, Wang M, Tian K, Gao GF. 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 PLoS One. 2011 Mar 24;6(3):e18106.
2. Vaidya NK, Wang FB, Zou X, Wahl LM.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the recently-identified BYD virus causing duck egg-drop syndrome. PLoS One. 2012;7(4):e35161.
3. Jiang T, Liu J, Deng YQ, Su JL, Xu LJ, Liu ZH, Li XF, Yu XD, Zhu SY, Gao GF, Qin ED, Qin CF. Development of RT-LAMP and real-time RT-PCR assay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he new duck Tembusu-like BYD virus. Arch Virol. 2012 Dec;157(12):2273-80.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